小谷围科学讲坛:人工智能时代 这些人不会被取代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7-12-28
姜未禾演讲《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
吴岩演讲《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
专家做客小谷围科学讲坛认为,情绪、抽象思维能力、建构世界的能力、创造力这四种能力比较强的人,“应该很难失业”
下棋、写小说、看病……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不能做的?随着人工智能逐渐从简单重复劳动到全面代替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少人担心未来会有大批人因此而失业。真的有这么恐怖吗?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又该如何正确认识自身?12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和《光明日报》科幻科普专栏作者姜未禾,做客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广东科学中心和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小谷围科学讲坛。对于不少人的忧虑,他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一种形式,人在情绪、抽象思维能力、建构世界的能力、创造力四方面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工具
写诗、作画、写短篇小说,人工智能到底有多聪明?对于这个问题,姜未禾的回答是: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智能”,和人类的不是一回事。姜未禾认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提高生产力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认识论、自我表征、数据计算能力、深入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天花板”。
人工智能将全面代替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未来大批从事简单重复劳动职业的人将面临失业?对此,姜未禾指出,“其实护士工作当中有非常重要一点,他要跟你说话,病人觉得痛苦的时候他要去安慰,人类的情感、情绪才能做到这一点,而机器不能。”她认为在四个方面:情绪、抽象思维能力、建构世界的能力和创造力上,人类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想在未来的职业市场上,这四种能力强的人,应该很难失业。”
创造力等素质要抓紧培养
吴岩拥有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背景,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吴岩认为,目前科学发展方向中,私人航天、生物技术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变化发展,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息息相关。对于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他认为:“今天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我们人类大脑完成度还差非常多。”
吴岩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使普通民众保持一种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合理探讨是非常重要的。对此,他提出两点建议:回溯历史上生产力变革时期是否有过类似状况,以史为鉴;多看科幻作品。此外,他特别提出,传统古典道德观、价值观、伦理等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反而应随着科技发展发生改变,以适应现实状况,让它们为人类更好地生存而用。“生活方式可以改变,在很多情况下改变没有什么不好,只有更好,人类可以不断探索、创作。”面对现场观众重点关注的如何培养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的问题,吴岩认为,适应性、创造力、想象力等素质非常重要,“要抓紧培养。”
分享按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