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 页 >> 科学探索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考古新发现:5000年前福建人或吃“葡萄”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7-11-07

南山遗址出土的石箭镞。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称南山遗址填补了福建5000年前考古空白

  近日,考古学家宣布了福建明溪南山遗址距今4300年至5300年前的科考发掘成果,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人体遗骸,以及38个不同种类5.7万余粒碳化植物,比如水稻、粟、黍、大麦、大豆、绿豆、梅子、猕猴桃、葡萄。其中,碳化稻谷就有3万多颗。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对南都记者称,5.7万余粒物品中,水稻、粟、黍的数量占到95%以上,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探求这里为何会出现大量产自北方地区的粟、黍,即小米和糜子,在他看来,这是经“史前海上之路”传来的。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雪莲对南都记者说,南山遗址考古发掘价值在于,这里的新发现,遗迹年代学序列比较清晰,对福建考古学编年具有极大贡献。

  六次科考发现新石器至商周文化遗存

  福建省明溪县南山遗址发现于1986年,自发现以来进行了6次科考,这次发掘是从2017年9月中旬开始,将在11月20日左右结束,主要目的是对此前科考成果进行印证。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周振宇是南山遗址科考队长,他对南都记者详细介绍,2012年至201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福建博物院、明溪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山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包括山顶发掘区、山脚洞穴遗址,主要是3号洞和4号洞,其中在4号洞发现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截至目前,山顶发掘区发现了两个蓄水池、3座墓葬、数十个灰坑,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遗迹。3号洞发现了火塘、人类活动面等遗迹。

  4号洞共发现4座新石器时代墓葬,1座商周时期墓葬,同时,还发现数个史前人类活动面、火塘等遗迹。遗址中发现有石镞、陶纺轮、陶网坠、石斧、石锛,以及大量陶片。其中,4号洞内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发现的大量磨光黑陶陶片独具特色。“新发现的极具特色的陶器,是此前闽西北地区没有发现的。”周振宇对南都记者说。

  对于史前人骨材料,周振宇向南都记者表示,“南方酸性土壤,骨骼很难保存下来,5个墓葬都有人骨,这在福建,在南方地区比较难得。目前除了闽侯昙石山遗址之外,福建地区出土史前人骨材料最丰富的遗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雪莲对南都记者说,他们检测了4号洞的木炭和人骨的年代,通过人体同位素的分析,科学判断这一区域的农业特征。“这里遗迹特别丰富,福建省的奇和洞遗址年代是距今1万多年到7000年的旧石器时代,再下来,时间比较早的就是南山遗址,距今大约4300至5300年。南山遗址考古发掘的价值在于,南山遗址发现的丰富遗迹年代学序列比较清晰,对福建考古学编年具有极大贡献。”

  最大价值在于探求粟黍如何传入福建、台湾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大宛的葡萄品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告诉南都记者,事实上中国也有自己的本土葡萄,最早发现于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而距今5000年前的南山遗址,也有葡萄、猕猴桃等物种。

  赵志军向南都记者介绍,南山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碳化植物,目前为5.7万余粒,属于38个不同种类。其中农作物的数量占绝对优势,种类包括水稻、粟、黍、大麦、大豆和绿豆等,还有梅子、猕猴桃、葡萄等可能被栽培的鲜果类植物。“可以说,南山遗址上生活的先民食谱是十分丰富的。”

  赵志军对南都记者称,南山遗址发现大量农作物的特殊性在于小米和水稻一起出现。“最大意义和价值是,为何会出现大量产自北方地区的粟、黍,即小米和糜子。”

  赵志军说,有些专家认为粟黍是经陆路传过来的,但是,陆路必须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如果想找陆路怎么传进来的,必须得找到连接福建和江西、浙江的通道,还要找到通道周围一系列考古发现,只有把它串起来,才能证明它是陆路过来的,我们寻找陆路的证据的时候,必须这条线上有一个完整的考古发现来支撑。”

  赵志军告诉南都记者,台湾地区最近新发现的几处遗址,和南山遗址一样,也出现了水稻、粟黍。

  在赵志军看来,粟黍是经“史前海上之路”自北方传来的,经水路把粟黍传到了福建、台湾。“海峡两岸是一家,在5000年前就是一家了。”

  周振宇对南都记者说,南山遗址发掘时间距今4300多年到5300多年,填补了这一时期闽西北地区考古学空白,可以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据了解,明溪县目前已经着手申建“南山遗址考古遗址公园”。

 

分享按钮